很快,一年不到,離上次去瑞士旅行不到一年的時間又再度踏上旅行,這次前去北極圈,探索北國風情以及北國的自然風景。
第一次搭到波音的787系列的787-9客機,經濟客艙是3-3-3設計,這點倒是不錯,比起坐過的客機,中間那行4個座位的坐在中間兩位覺得非常壅擠。
經過 12 小時的飛行,機長稍微加快了航程,很難得地提前10分鐘抵達轉機點——土耳其伊斯坦堡機場。這座機場啟用不久,整體設計現代,空間寬敞明亮,給人一種舒適而開闊的感受。 與過去在杜拜機場轉機的經驗相比,這裡的氛圍顯得格外熱鬧。清晨 5 點多,機場內已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旅客讓整個空間充滿活力。相較之下,杜拜機場在同樣的時間段則稍顯冷清,呈現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氛圍。
轉機後再飛行約 4 小時,終於抵達挪威的奧斯陸機場。然而,剛踏上這趟旅程的第一站,就隱約覺得能看到極光的機率不太高。一路上,天候狀況以陰天為主,偶爾還會下雪,無論是大雪還是小雪都遇上了。當然,也有像照片中那樣,偶爾露臉的大晴天。沒想到剛下飛機沒多久,機場就因大霧關閉了跑道,導致航班無法起降。幸運的是,我們及時抵達,沒有受到延誤影響,這可說是相當驚險的一幕。
奧斯陸,1624年~1925年間被稱爲克里斯蒂安尼亞(Kristiania),是挪威首都和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挪威的貿易、銀行業、工業和航運樞紐,位於挪威東南部的奧斯陸峽灣內側。奧斯陸因其奇特的地理學和地質學特徵而聞名。它被森林和田野所環繞,許多種類的動植物生活在其中。這次旅程挪威形成只有1天的時間,在行程上安排了市區導覽有維吉蘭人生雕刻公園、歌劇院、國會大廈、市政廳和大學區。
維吉蘭人生雕刻公園又稱「人生公園」或「人體雕塑公園」。由著名雕塑家 古斯塔夫.維吉蘭(Gustav Vigeland,1869~1943)在1906~1943年間的雕塑作品組成,占地80公頃,共有192座雕像和650個浮雕。維吉蘭以人從生到死的雕塑為主體,通過生命之橋、生命之泉、生命之柱、生命之輪四部分組成公園的雕塑群,反映的題材,即人生。在西元 1900 年維格蘭就向奧斯陸當地政府提出這項計畫,希望使用這塊地做為藝術作品呈現,而該計畫獲準,唯要求作品捐作公益無償展示給市民,有這歷史背景,公園是免費參觀的。
古斯塔夫.維吉蘭這雕像是縮小比例的維吉蘭全身雕塑,由他的學生完成的。生前曾拜師法國雕刻大師 – 羅丹,畢生致力於雕刻作品,1900 年向奧斯陸政府提出計畫獲準後,很可惜死前無法親眼公園落成。
當天氣溫零下10度喔,非常嚴寒的天氣,好在沒下雨。在冰天雪地中下雨是蠻危險的,地面會變得非~常~的~滑。照片上看到地面一塊一塊紅的黑的是小石子,防止滑倒用的止滑小石頭,小石頭能起壓碎冰的功用,其實走在雪層(雪堆)比起走在沒雪層的路上還要安全,雪塊雖能起止滑功能,但會越走越冷。維格蘭公園非常大,以不同主題的方式陳列出來,自門口開始一路走到出口,也要約 20-30 分鐘,走過前院廣場是生命之橋。
橋頭兩端前各有一對花崗岩立柱,柱頭上分別是「女與獸」、「男與獸」的雕像,敘述著男與女的差異;柔弱的女性可以溶化野獸而獲得擁抱與保護,而鋼毅的男性則必須與野獸戰鬥抗衡與競爭。
「生命之橋」是一處極具象徵意義的藝術空間。橋的兩側排列著 58 件生動的青銅雕像,描繪著不同年齡層的男人、女人與孩童,或獨立、或成群,或靜思、或嬉戲,以豐富的肢體語言詮釋人生的喜怒哀樂與各種人際關係。這些雕塑呈現了人從誕生到成長、衰老乃至死亡的生命歷程。母子間的深厚親情、父子間的互動交流,乃至兄妹、情侶間的依偎與牽絆,都在雕塑家的巧手下栩栩如生。或許你會認為這些雕塑為什麼衣不蔽體?,那麼維吉蘭他的用意就是告訴你:回歸生命最純真的狀態,才能展現人類最本質的情感。衣物不過是外在的束縛,而生命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本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生氣的小男孩」。這座雕像以活靈活現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展現孩子純真的情緒,尤其是那憤怒跺腳的瞬間。許多人經過時會觸摸他的左手掌,使其表面異常光亮,甚至有傳言說雕像的左手曾被鋸下後又重新修復。另一種說法是由於遊客長年累月地觸摸,使其自然變得光亮。這種行為在許多文化中都能見到,例如中華文化裡人們常觸摸如來佛或財神爺的雕像,以求好運。
維格蘭雕塑公園的「生命之橋」,透過細膩的雕刻語言,展現了人生旅程中的純真、美好與情感交織,讓每一位駐足欣賞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流動與共鳴。
生命之泉
在維格蘭雕塑公園中,「生命之泉」是一座震撼人心的噴泉雕塑群,以黑綠色青銅雕刻塑造出莊重而壯麗的景象。池中央,六名男子共同托舉著巨大的盤狀蒼穹,泉水自其上傾瀉而下,形成層層流動的水簾,象徵人生不同階段所承受的壓力、責任、生育與豐饒,也寓意著生命的不息流轉。
噴泉四周的矮牆上,雕刻著 20 組「人與樹」的雕塑,生動展現人類生命的歷程——從童年到老年,從純真到滄桑。少年靜坐於樹叢間,女孩輕撫枝葉,少婦隱於大樹的臂彎中流露憂鬱神情……每一組雕塑都在講述生命的不同階段與情感的變化。「生命之樹」象徵著人與自然的緊密連結,水與樹承載著生命的源泉,訴說著人類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生生不息的循環。矮牆下的噴泉池壁則環繞著 60 幅精細的銅浮雕,細膩刻劃出人類從誕生到死亡的不同人生階段,彷彿是一幅壯麗的人生畫卷。在泉水的流動聲中,雕像與浮雕交織出一首關於生命的壯麗交響樂章,令人駐足沉思。
噴泉池的外圍則是一座佔地 1800 平方米的幾何迷宮,由花崗岩馬賽克鋪設而成。可惜冬季積雪覆蓋,難以窺見其完整的面貌,也許在某個夏日,能再度前往,親眼見證這座迷宮的神秘與魅力。
生命之柱- 男門
生命之柱
穿越「生命之泉」,繼續向前,便來到八扇豎立的人形鐵門前。這些鐵門以鏤空的方式刻畫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體姿態,然而,由於冬季積雪,園方僅開放了前後門,也恰好是代表「男性」與「女性」的入口。通過鐵門後,即可抵達公園的最高平台區域。
這片平台由十二條帶狀階梯圍繞而上,每條階梯旁都矗立著一組「十二星座」雕像群,而這十二星座則圍繞著園內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生命之柱」。有趣的是,雕刻者似乎將「巨蟹座」錯誤地雕成了龍蝦的形態,令人不禁莞爾。
「生命之柱」是維格蘭最著名的代表作,這座高 14.12 米、重達 270 噸的雕塑,加上底座總高達 17.3 米,自 1929 年開始,歷時 15 年,由三名雕刻師以整塊花崗岩精雕細琢而成。這根聳入天際的石柱上,盤繞著 121 個緊密相擁、彼此交纏的男女人體。雕塑生動地刻畫出人生的各個階段——童年時的純真嬉戲、少年時期的無憂無慮、青春期的戀愛與渴望、婚姻與家庭的羈絆、為生存奮鬥的掙扎,最終步入晚年,夫妻相擁對望,象徵人生圓滿的終點。雕塑中的人物不斷向上攀爬,似乎在追尋某種形式的解脫,也展現出對生命的不懈意志,令人震撼不已。
不同於「生命之泉」那種描述生命無限輪迴的憂鬱基調,「生命之柱」則更側重於人類對希望、精神發展與永恆的嚮往。這座石柱象徵著復活的渴望,人們向天堂伸展,不僅在悲傷與絕望中掙扎,更努力擁抱希望,彷彿是一場生命的聚會,每個人都緊密相連、彼此依偎。佇立石柱之下,仰望這座壯麗而精美的雕塑,無不令人感嘆生命的深邃與壯闊。
圍繞「生命之柱」的「十二星座」雕塑群,由 36 組花崗岩雕像組成,每件雕刻至少包含兩個形體,呈現生命循環中的情感與關係。母子、戀人、夫妻、父子、兄妹……這些雕塑透過愛的各種形式,貫穿了人類生命的起點與終點。
這座雕塑群,不僅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詮釋,更是對人類情感與希望的崇高頌揚。
有趣雕像之... 你不要偷聽!! 小女孩與小男孩的表情十分生動有趣。
生命之柱 - 女門
下面這張照片是公園裡"種類"不多的鳥類-海鷗 ,大概是冬天的關係,只剩下海鷗還能悠遊翱翔寒冷的天空
生命之輪
沿著公園的軸線步行最終來到象徵人生輪迴的青銅雕塑——「生命之輪」
這座雕塑以男人、女人與孩童相互交織的環狀結構,展現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關係。他們彼此依存、緊密相連,象徵著人類世代的繁衍與延續。這個完美的圓形,不僅代表著生命的循環與無盡的連結,更總結了整座公園所傳遞的戲劇性主題——在人生的旅途中,喜悅與悲傷交錯,幻想與希望並存,而生命的終點亦是新的起點。
「生命之輪」向人們傳遞著一個深刻的理念: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旅程,從誕生到死亡,世代相傳,生命的希望與再生將永遠延續。
看完了生命之橋-生命之泉-生命之柱和生命之環後,前往市區參觀。奧斯陸歌劇院歷時5年、耗資5億歐元所設計的奧斯陸歌劇院,由挪威 Snøhetta 建築事務設計,自2008年4月開幕後,不僅成為挪威欣賞表演的最佳場所,潔白優美的外觀也成為奧斯陸的城市地標及新興旅遊景點。但...非常可惜,當日有集會活動(還是大型會議我有點忘了),沒能參觀,不過好在歌劇院對面是一所圖書館,也是造型特殊的建物。2020年開幕,同樣由Snøhetta建築團隊設計和歌劇院共同佇立於峽灣旁,這幢新穎書香殿堂,兩座幾何狀建築,為城市的水濱區勾勒出更豐富的地景,也為當地帶來優美的景緻
圖書館大多數給人的印象是:安靜、乾淨和書香氣息,不過這間圖書館不僅僅富含了科技感的裝飾藝術外,最特別的是可以帶吃得進去,這點有點意想不到!
由於圖書館非參觀目的,因此大致看看逛逛後往港口邊走走,順便看看歌劇院的外觀。港邊有一座座小木屋,這是當地的公眾桑拿,用木材取熱,所以空氣中瀰漫著燒木材的味道,既然是桑拿,那泡完桑拿後肯定是去沖冷水,在這個地方,港邊就是露天冷水池,就是直接下去泡冷水的!! 因此還真的遇到有人桑拿完後直接跳進海裡冷卻。
小木屋就是泡桑拿的地方
天上都是滿滿的海鷗 !!
桑拿小木屋
↓這也是裝置藝術 看起來像是一艘船?!
剛好有人泡完桑拿直接跳海!
世界知名的市政廳 奧斯陸市政廳 Oslo City Hall
雙塔紅磚建築,看起來平平無奇,有點充滿俄式建物是平日是市議會辦公的地方,但每年12月10日這裡會登上世界新聞的頭版,見証一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誕生。
按諾貝爾先生的遺願,保留在奧斯陸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的傳統,其餘獎項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二次大戰前,只有歐洲人和美洲人才有機會獲獎,隨著逐步闡釋遺囑內容,漸漸成為世界上最具聲望的和平獎。不只在政治上,在建築及藝術史上都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點可惜沒能進去參觀,只在外面逛逛看看,順便去附近商店看別人採購。(挪威消費物價是真的高,已經快跟瑞士差不多貴了,蠻多東西下不了手)
隔天,一大早得搭機前往北極圈的希爾克內斯,踏上夜追極光之旅的第一晚。這紅色復古電話想必是2000年後出生的人沒看過的生活用品,飯店里還留用這種器具,非常罕見。
芬蘭航空的波音737客機
希爾克內斯的機場非~常~的小,下飛機直接走路到停機大廳再走進去就是等行李候機室,對!! 就是這麼小的機場。行李候機室放了兩具標本,一隻應該棕熊吧?? 北極熊的身形應該會小一點,旁邊是帝王蟹,看起來怪恐怖的。希爾克內斯是挪威芬馬克郡南瓦朗厄爾市鎮的中心鎮,位於挪威和俄羅斯的邊界處,離俄羅斯國土約90公里。
一出機場,眼前是雪白世界,還飄著小雪
有看過雪橇停車位嗎? 雪國國家特有的專屬停車位。其實這些雪橇是人力推,物品放在雪橇"座位"上,人在後面蹬,因為雪地的摩擦力小,這樣移動運送物資會輕鬆很多。
吃完中餐後前往一邊撈帝王蟹一邊看極光的"SNOWHOTEL" 這間旅店是複合式經營,裡面有哈士奇雪橇撈帝王蟹行程和吃帝王蟹,裡面還真的有冰屋旅館,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冰屋",不過住進去大概要抬著出來,床真的是冰製成的,硬梆梆的床加上冷到發抖的空間,真不敢想像要價1萬多台幣...
這間旅店貌似也有馴鹿拉雪橇的行程,飼養方式半圈養,所以是野生的馴鹿。後面行程在芬蘭有馴鹿拉雪橇奔馳在森林裡找極光活動,寫到那再說。
冰屋旅館內部""裝潢""
現撈帝王蟹行程:雪地摩托車拉雪橇來到冰凍的海水,已經撈好的帝王蟹放在箱網裡等待顧客最後的光臨,然後介紹帝王蟹、如何處理帝王蟹然後怎麼料理帝王蟹。大致上是這樣,但畢竟在冰天雪地中,且顧及安全性與衛生,工作人員會給一件厚重工作衣、安全帽、雪靴和手套。工作衣是因為帝王蟹在牠被宰的時候,噴出來的液體味道還蠻臭的,唯一要再強注意的是帝王蟹的鉗子和牠的腳,一個是孔武有力另一個則是非常尖銳。
帝王蟹 ↓ 又稱堪察加擬石蟹或是叫北海道帝王蟹、阿拉斯加帝王蟹、鱈場蟹、北方帝王蟹 (看後面有地名的就該地方有盛產)。屬於石蟹科的一種,和短足擬石蟹一樣,堪察加擬石蟹不是螃蟹,而是寄居蟹的親戚物種,外觀只有六隻腳而非八隻,另外兩隻腳已經退化縮在殼裡。因為其肉質非常鮮美,再加上外形和螃蟹極度相似,已成為重要的商業捕撈蟹種。該物種分布於北太平洋冷水海域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至白令海一帶。帝王蟹通常棲息在3~5度的極地深海裡,且目前氾濫成災,幾乎沒有天敵,連堪稱為所有生物的天敵:人類 ,也控制不住局面,由於捕撈帝王蟹難度非常高,價格理所當然也就不便宜,捕撈帝王蟹可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雖然高薪,但幾乎很少有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這項職業。
老實說帝王蟹三隻腳就足以應付一餐了,由於蟹身的內臟無法食用,不是說有毒,而是牠甚麼都吃,逮到甚麼吃甚麼的底棲生物,而且牠的腮還特別大,使得蟹身毫無食用價值。吃蟹腳大原則就是剪開白線帶,就是足部會有一條白色線條,剪刀從那剪開,就能拆解蟹殼獲取蟹肉,相當好吃。
吃完蟹肉感謝"蟹"老闆,仰望天空.....恩 這一晚沒戲了,起了薄霧,天候又下著雪,肯定看不到極光了,由於要趕路,也就沒多做停留前往下一站:薩里瑟卡
由於昨晚大約9點才進旅館休息,不過不妨礙今天的行程,重頭戲是下午去泡大眾桑拿+滾雪+玩雪,然後住進極光夢幻小木屋,看看有沒有機會一窺極光風采。
雪堆的非常高非常厚,要堆雪人不成問題,唯一的問題是旅館附近的路牌寫著超市的方向但沒寫距離,這讓人很猶豫,開了地圖大約1公里的路程,然後再看看雪... 還是等一下吃中飯再去吧~
薩里瑟卡( Saariselkä ) 光是看懂芬蘭語要怎麼發音都覺得很困難,音譯應該會像估狗翻的薩里賽爾卡(薩里賽爾凱), 薩里瑟卡的荒野地帶是非常受歡迎的徒步行走的地方,這裡相對來說容易穿行,有原生地貌以及沿途相對密集的提供補給和住宿的木屋。
抵達極光小木屋的營地 (Kakslauttanen Arctic Resort),眼前的玻璃罩就是可以仰望天空看極光的住所,而本次旅行住的是可以睡六人的小木屋,大非常多,裡面冷暖除溼機一應俱全,內有小型桑拿室,也有仰望極光玻璃罩,可說是非常享受。
當然當天下午就舉辦 "極地桑拿滾粉雪"的活動,當然身體很勇健的可以下去玩,覺得身體不勇的可以對打雪仗乾過癮也行,總而言之,大家玩雪玩的很勁性。只不過很可惜的,當天天候就是陰天,一點陽光都沒有,根據當時的氣象資訊,可說是地利人和都到位了,天時就非常不配合,極光最強但天氣極差,又下雪又起霧,這麼多次出來玩第一次晚上7點鐘就寢新紀錄,也是睡得最安穩的一次,根據了解這間營地小木屋有個發報器,當有極光出現時,營地所有的小木屋都會警鈴大響,深怕你錯過極光,然而又是靜悄悄的過完一晚。
營地餐廳最有名的景色是個180度"玻璃罩" 蠻多人在此拍照留念。
睡得最飽的一天後,也就是隔天,早上有兩場雪地活動:雪橇摩托車以及哈士奇雪橇。
跟撈帝王蟹一樣,營業方給你配備有安全帽+頭套+連身防風衣+手套,鞋子如果是穿雪靴可以不用換店家的,雪橇摩托車騎乘方式與摩托車最大的不同是沒辦法像摩托車可以反打過彎、壓彎和壓車,光看造型設計就能夠明白;催油門的方式也跟機車不同,油門長得很像腳踏車的鈴鐺,得用拇指去往推油門;操控方向是硬梆梆的龍頭,不過好在場地已經壓過的痕跡,因此雪橇摩托車車頭的"雪橇"幾乎可以沿著已經壓過雪地的溝痕操縱方向,有點像軌道車概念,值得注意是車子跑越快,越不能依賴溝痕,畢竟雪不是冰,硬度不同。然後就是最好練練二頭肌和胸大肌,因為這跟對龍頭出力有相關,不懂得可以請教體育學得好的人請益,總而言之雪橇摩托車是一種不怎麼好操控的載具喔。
當然,雪橇摩托車也算是比較危險的交通工具之一,這一次有團員操作不甚,眼看過彎彎不過去居然油門一催甩尾失控撞樹,好在沒甚麼大礙,有大礙的應該是荷包受的傷比較重。好在有保意外險,據店家的說法是,每年出車1.5萬車次,近3年也發生了3起事故,其中一起居然是店長耍帥失控翻車! 出門在外,最重要的還是平安,畢竟 玩得盡興,玩得安全。
哈士奇雪橇其實也不是拉車隊伍裡的狗狗都是哈士奇,這點有點可惜,但不減狗拉雪橇的樂趣。操作方式,雪橇有握把,雙手一定要握緊,因為狗"非常的愛表現",衝出去力量很大,握把正下方有個長得很像柱鋤的東西,那個是你唯一煞的住"犬動力"的煞車裝置,當狗狗發現拉不動雪橇時,狗領隊就會停下來,通常狗領隊有兩隻,後面的狗狗大多是瘋子,會一直想衝出去。所以當車隊要暫停留影照相,腳就不能放開柱鋤;由於隊伍會追的前導雪橇摩托車,不用太擔心過彎的問題,怕彎不過踩幾下剎車或是向溜滑板一樣移動身體就能順利過彎,然後當駕駛比當乘客好玩,當乘客還得當心狗狗邊跑邊撒尿的風險!!
玩完了雪橇摩托與哈士奇雪橇後,下午前往羅凡涅米,晚上要來搭乘另一種動物拉雪橇遊走在森林尋找極光。
羅凡涅米 ,芬蘭語:Rovaniemi 又稱羅瓦涅米、羅凡尼米。位於北極圈以南6公里處,在奧納斯山和科爾卡洛山之間的凱米河和其支流奧納斯河的交匯處。離羅瓦涅米約90分鐘車程、世上最北方的動物園拉努阿動物園,專門飼養極地動物,到行程最後2天就會來逛動物園。羅凡涅米還有個重要的觀光據點:聖誕老人村 該村應該是地球表面最會賺錢的村莊,芬蘭人認為聖誕老人來自羅凡涅米,因此在距羅凡涅米8公里建了聖誕老人村(Santa Claus Village)和聖誕老人公園(Santapark)等遊樂設施吸引遊客,聖誕老人村位於北極圈上。
前往羅凡涅米的路上,一路的風景就是白雪皚皚,搭配著夕陽和高掛高空的月亮,極地風光景色盡收眼底
早上玩哈士奇雪橇,晚上則是馴鹿拉雪橇,漫遊在森林中找極光。聽起來好像很浪漫,實際上每一隻馴鹿都是由前面雪橇牽引著,因此回頭看就看到一隻溫馴的馴鹿也在看著你,由於馴鹿的步伐是沒有規律的,因此坐在雪橇裡難免有點不大舒適。這次夜巡終於看到了微弱的極光,天空稍稍泛著綠色的光芒,有時一閃而逝,有時像絲帶般緩緩飄過。前面提到馴鹿的步伐是不規則的,因此在森林裡拍到的極光,照片呈現出來"還蠻帶點速度感"的,這是因為相機需要一點時間曝光導致,後面幾張則是結束馴鹿之旅後在小木屋外面拍攝到的極光照片。然後大多是團員分享出來的照片居多,我自己照的...怎麼說 只有4張有照到極光,很多張是撲空,很多時候是眼睛看到了,相機拿起來等反應過來拍就來不及,這我還是選自動的狀態,手動在寒冷的天氣完全不合適,後來就清楚知道夜拍最好用腳架拍攝,相對穩定。
下面4張是自己拍到的,有夠淡薄的極光,這一次極光團看到的極光都是眼睛看到都是微微一點點,得用相機拍到才能確認,極光的強度真的不足,並非"傳說的"肉眼可見的等級。
馴鹿拉雪橇活動結束後,回到營地小木屋生火取暖,喝喝當地甜茶,看影片講述馴鹿是怎麼生活的,當地的薩米人怎麼將馴鹿眷養。當然這些影片根本沒看完就出到木屋外尋找極光的蹤跡,就是在那時才成功拍到微弱極光,也好在決定是對的。活動結束後,主辦方給了效期五年的馴鹿駕照,然後你得養(抓)一隻馴鹿這駕照才有作用~
隔天,下一行程是參訪聖誕老人村,在聖誕老人村位於北極圈的邊界上,緯度為「北緯66度33分」,而在聖誕老人村的入口就有一條標誌著「北緯66度33分」的白色粗線,這是遊客到此必定跨著拍照留念的一條緯線,室外一條,室內也有一條在遊客中心裡;而這條室外分隔線有台24小時攝影機,是聖誕老人村的YT頻道:youtube ,也就是說你可以跟親朋好友說:我上電視了 快來看看 ! !
來聖誕老人村當然要去探訪聖誕老人,而聖誕老人辦公室便是可以看見聖誕老人的地方,當然此行是要跟聖誕老人合照。到達聖誕老人辦公室之前,會先穿過灰暗的走廊,在這裡你亦可以看到世界地圖與各種時間機器,非常值得看看這些裝飾。跟聖誕老人簡短的問候、從哪來、覺得芬蘭是怎麼樣的國家然後願世界和平...蠻厲害的是照片裡的潤色,看起來很飽滿又不失真,走向聖誕老人的過程是有攝影機與相機同步進行,因此拍完照後,櫃台會幫你準備好相片影片的檔案,連照片都沖洗好了,如果全都要,價格95歐,不愧是地球表面最賺錢的村莊。
離聖誕老人村最遠的距離: 台北 7806公里,還擺在最上面。
就是這台攝影機,有點不大好找~
芬蘭F1賽車手,米卡 . 哈克南 Mika Häkkinen (最右邊)
這位我就不必多介紹,習大大參訪芬蘭與耶誕老人合影是在2010年。
這位就更不用說:地獄廚神 戈登·拉姆齊 (最右邊)
有收集明信片的 ,這張萌翻哈士奇明信片,只有這邊有在賣~ 其他地方真的找不到。
說到明信片,聖誕老人村是有郵局的,在這裡可以購買郵票以及明信片,然後便可以寄信到世界各地。有快速寄送(黃色)和聖誕節前收到(紅色的)寄送兩種,上面有英文標示可以辨識。郵局附近有非常多餐廳還有精品店和伴手禮店,非常值得花時間找禮物或是逛街。下一站:凱米 (Kemi) ,後面2天的行程都在此地。凱米是芬蘭拉普蘭區的一座城市,位於波斯尼亞灣畔,凱米河入海口。凱米是拉普蘭區最小的市鎮,但人口密度是最高的市鎮。凱米的周邊市鎮為凱明馬、錫莫和托尼奧。凱米是拉普蘭區人口數量第三多的市鎮。單詞「kemi」在芬蘭語的意思是「經過整理後可以露營的草地」。
凱米的船舶港區,都被冰雪覆蓋住了。
這座鋼構建物是一座燈塔!! Kaija Kiuru這名 芬蘭視覺藝術家,專長於雕塑、環境藝術和裝置藝術。 於2002年建造的兩公尺高的鋼結構作品,位於凱米海邊的Hahtisaari公園。作品的牆壁和天花板上有雷射切割的船隻名稱,在黑暗中打開內部的燈時會發光。
被冰雪覆蓋的港灣
凱米教堂 ,雖然不在參觀的行程內,因為開放時間只有假日,平日是不開放的;好在有團員冒著寒風拍下它美麗的身影。 凱米教堂(Kemi Church)建於1902年,是一座哥德式建築。粉紅色的外觀非常顯眼,也讓教堂多了一份純真感,與白雪相映成景,十分迷人。
晚上的活動是雪橇列車去凱米港灣附近的"冰海"尋找極光,非常可惜,天氣非常好但極光似乎躲起來,連個影都沒看到。在冰海上一直尋找不到極光的蹤跡,所以照相都懶了,只留下冰橇列車的模樣,老實說這列車真的很簡易,2節木製車廂搭配重型雪橇機車去拉車。
這張不是極光,極光的"效果"是有帶動感、緞帶或是像捲雲那種條狀,而非一片綠黃色。
下列這三張是一星期前的極光,最好看、正常的極光是肉眼可見的,可惜除了羅凡涅米森林看到微弱極光外(還是相機拍出來的,肉眼很難觀察到),剩下的夜晚活動都沒看到極光。其實來追極光的時間也頗重要的,每年10月至隔年4月都可以看到極光,主要是夜晚的時段要夠長,夠長的夜晚才有足夠的時間等待極光的降臨,只可惜假期短到沒有辦法等。
隔天,去搭船去破冰。昨晚的氣溫有到負22度。由於天氣如同冷箱冷凍櫃,買回來的藍莓優酪乳放在氣密窗外凍成冰沙的狀態,外面的窗戶也有冰晶。
凱米-三寶號破冰船. 北極圈上破冰之旅創始於1960的三寶號(又稱 桑普號)破冰船,當初建造她是科學研究用途。後來研究結束後, 1987年改為遊客觀光。三寶號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專門以旅遊目的而搭載觀光客的破冰船,開始從凱米市的Ajos港口出發,沿著波的尼亞灣最北部航行。 該船重達3540噸,設計上縱向短、橫向寬,這種結構有助於避開較寬的航道。船身鋼板經過特殊設計,堅實無比,配合4顆柴油渦輪引擎和雙效電動動力推進系統,使其能夠有效地破冰。當冰層厚度少於0.5米時,三寶號以艇首破切冰層前進;遇到較厚的冰層時,則採用重力破冰法。 破冰船在北極圈上前行這種體驗真的是一生難忘,整個行程大約4小時,這行程要在船頭感受冰層破開的一瞬間,下船至冰海上體驗飄在冰海的感覺,實在太冷不想飄冰海還可以去船頭拉起船纜拍照。底下是三寶號的縮小模型。
破冰船套裝行程還有含自助餐點,麵包+濃湯,整個行程的旅遊體驗頗不錯的,破冰船內的服務很好,2樓甲板還有小吧台,有專門的解說員帶我們參觀破冰船的內部、餐廳、機房、臥室⋯ 然後解說穿""龍蝦裝"的過程與安全規範,大約兩個鐘頭船到了定點,開始進行冰上活動。2024年開始,三寶號不在形單影隻的執行觀光任務,多了一艘名叫阿克蒂斯號 (Arktis)偕同進行觀光旅遊事業。
船艙內部
執行""下水""前標準作業程序,檢查冰層是不是更堅硬,工作人員扔鐵條的方式進行確認,安全無虞後開始撒小石頭進行防滑舖設,然後開始一波波的"下水典禮" 和冰上遊玩。
本來是要進行拍攝 神鬼奇航有一幕是傑克船長拖著一艘船的影片,但是真的是太冷了,負23度體感負27度,手機拍照已經很困難,錄影更是一項艱鉅任務,想想還是拍照就好。
不知何時龍蝦裝換了顏色,變成黃色香蕉,工作人員仍是紅色"龍蝦裝"。一整排的黃色,像不像泡在水裡的小小兵?
看起來凍到臉色發白,"香蕉裝"是矽膠橡皮製成,雖有隔絕溫度效果,但下去後上來的團員們還是冷到發抖。
回程時間是下午 5 點多,天色早已暗了下來,今晚的天空依然不太樂觀,多雲時陰。雖然途中偶爾能在夜空中瞥見些許疑似綠光與紅光的影子,但要真正欣賞極光,還是得符合基本條件:晴空萬里 + 無光害。吃完晚餐後,極光巴士出發前往郊區,心裡不禁覺得,今晚見不到極光似乎也是意料之中。這一晚,我們來到了 凱米郊區的 Paavonkari Lean-to Shelter,這裡遠離人煙,是觀賞極光的理想地點。然而,天氣持續多雲,且根據當晚的天氣預報,看到極光的機率竟然只有 2%。
就連我們的當地嚮導也不抱太大希望,笑說今晚大概只能在營地 烤烤香腸~,享受寧靜的夜晚。畢竟是極光屬於不可預期的自然現象。
倒數第2天,從凱米出發,去地球最北邊的動物園 : 拉努亞極地動物園 (Ranua Zoo)
小城拉努亞位於羅瓦涅米以南82公里處。動物園主要是關於芬蘭本土動物的,不過也有北極熊和麝香野牛來自更北方的動物。經過一條長2.5公里的環形棧道,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動物,有水貂、白鼬、貓頭鷹和鷹、野生馴鹿、麋鹿、北極熊、猞猁和狼獾。
當然這麼冷的天氣,貂鼠、白鼬、麝香貓這類的小動物都是休眠躲起來的狀態,只剩真的生活在北方的動物還可以看到牠們活動。拉努亞動物園地圖
唯一找到正在冬眠的水獺,其他的小動物連個影都沒有 XD
冬季到訪動物園可以看到的重點動物像是貓頭鷹、猞猁、狼獾、狼、北極熊、北美野牛、狐狸、馴鹿和麋鹿,這些動物在寒冬依然活躍。其中,當地動物園的一大亮點就是園內的購物商店。
今年正逢蛇年,沒想到芬蘭人也懂得抓住東方市場,特地推出了 小金蛇玩具,相當特別。此外,商店裡還販售比市價稍便宜的巧克力,終於讓我找到 Fazer 巧克力,價格實惠又物美價廉。
逛完動物園後,又回到羅凡涅米等待晚上的雙層臥鋪夜間列車。一整個下午都在逛市區,幾乎逛遍所有的賣場和商場,晚餐去吃麥當勞,這家是地球第2靠北的麥當勞(也可以說是最第2個最靠北極圈的),店內有兩種特殊明信片,算是解開另類的人生成就吧?!
芬蘭國鐵,原名芬蘭鐵路(Suomen Valtion Rautatiet),是芬蘭的國營鐵路公司。其業務包括芬蘭國內的客運和貨運鐵路服務。鐵路網則由芬蘭鐵路局興建和維修,原本鐵路服務和鐵路網皆由國營 Valtionrautatiet 公司經營,後來才分開為芬蘭鐵路集團和芬蘭鐵路局兩家國營公司。VR這縮寫指的是鐵路集團公司,歷史非常悠久,從1862年芬蘭參議院通過成立芬蘭國營鐵路,當時芬蘭仍是俄羅斯帝國的藩屬。因此鐵路都用俄國的軌距標準1524毫米,而不是一般的歐洲軌距標準1435毫米。
然後你看看這天氣.... 別說一邊等火車一邊看極光的幻想,這雪大的令人措手不及,本來在月台等車沒下雪的,因此大家都在月台上整理大行李箱塞下今天的戰利品(遠方),沒想到雪說下就下,而且是雨夾雪狀態。
好在列車提前3分種到,芬蘭的鐵路運輸跟瑞士有點像,就是上車下車都沒有人管理的,車站只有負責賣車票,月台就在停車場旁邊,一般人都能自由進出月台。
這班列車預計隔天早上9:15抵達芬蘭首都 赫爾辛基 。雙層臥鋪列車的臥鋪空間非常狹小,上層車廂的房間稍微大一些些,就是廁所與衛浴設施兩用,而且設計得非常有巧思,轉一面牆就是衛浴設備(其實只有固定是蓮盆頭),把這面牆轉回牆壁就是馬桶廁所。下層車廂的房間只有床鋪沒有廁所,下層車廂有公共廁所,空間比上層廁所大不少,但沒有衛浴設施。台鐵的新型區間列車的"友善環境"廁所,大概....應該是參考芬蘭VR列車上的公用廁所。
老實說,這種睡在列車上+躺床的經驗,一次就好,因為真的好睡但也很難睡,好睡是列車在行徑間噪音比想像來的小,而且晃動也沒很大,難睡是翻個身頗不容易@"@,床真的很小。
赫爾辛基:Helsinki 瑞典語:Helsingfors
終於來到最終站也是行程的最後一站: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是芬蘭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芬蘭語和瑞典語同為官方語言。赫爾辛基位於新地區,芬蘭南端的芬蘭灣岸邊。赫爾辛基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北部約80公里處,距離西南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約400公里,距離東邊的俄羅斯聖彼得堡約300公里。這三座城市與赫爾辛基在歷史上有著密切聯繫。
赫爾辛基是2012年的世界設計之都、195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城市。赫爾辛基具有高標準的城市生活品質。2011年英國雜誌《Monocle》在其宜居城市指數排行榜中把赫爾辛基列為第一名 !
下面這棟建物是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看這造型,有別於印象中的圖書館四四方方冷冰冰的感覺,而是流線感。圖書館主建築體呈現船形,以玻璃、鋼鐵為骨架,並在建築表面附以大面積芬蘭雲杉木材,外型簡約而不失溫暖。
這個中央圖書館是位於芬蘭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市立圖書館建築。全名叫「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芬蘭ALA建築設計所贏得了面向國際招標的設計比賽。赫爾辛基市議會在2015年1月批准了該項設計方案,同年下半年開始了建設。2018年12月5日圖書館正式開放。圖書館將會有14萬本藏書,該建築分三層,每層有不同的用途。第一層為市民提供碰面的場所並設有電影院、展廳和咖啡廳。第二層為工作和開展愛好活動的場所。第三層為傳統的圖書館,帶有收藏的書籍和青少年活動室。黑色螺旋狀樓梯
圖書館的對面是芬蘭議會大廈
赫爾辛基中央火車站
西貝流士紀念碑:西貝流士紀念碑是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蝶略區西貝流士公園內的一座紀念碑,紀念芬蘭作曲家尚·西貝流士。
紀念碑由芬蘭藝術家埃拉·希爾圖寧設計,在1967年9月竣工。西貝流士紀念碑在竣工當初因其外形曾引發巨大的爭論。
該紀念碑是芬蘭藝術家埃拉·希爾圖寧設計的名為「音樂激情」的雕塑,並在1967年9月7日揭幕。1957年西貝流士去世後,西貝流士協會舉辦了一場設計競賽,該雕塑最終贏得了此次競賽。該競賽舉辦了兩輪,因為第一輪的獲勝作品卻被取消了。剛開始時引起了一場有關抽象藝術的優點和缺點的激烈討論。另外該設計的外觀看起來像是風琴管,但是眾所周知 ( 或是眾所皆不知 ) 西貝流士並沒有為風琴譜寫過曲子。為了回應這些批評,希爾圖寧在主雕塑的旁邊添加了西貝流士的面部雕像。雕塑是由超過600個空心鐵管焊成波浪的形狀。藝術家的設計目的是來抓住西貝流士音樂的本質。
公園附近逛逛
聖殿廣場教堂,俗稱岩石教堂,是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座路德宗教堂,由一對兄弟建築師蒂莫·索馬萊寧和圖奧莫·索馬萊寧設計,竣工於1969年2月,這座教堂別於一般高聳且華麗之態,而是建在巨大的岩石中。在這一地區修建教堂的計劃在1930年代就已經存在,但二戰爆發的關係計劃被迫中斷。戰後通過公開募集選中了現在的設計案。建造方式是將岩石挖開後於上方修建了玻璃頂棚,實現自然採光,直徑24公尺、高約10公尺,由一百隻放射狀梁柱支撐,屋頂則是銅片繞製而成,教堂的中央是主祭壇,有著北歐極簡風格、質樸不華麗而有莊嚴的氣氛;而教堂的外牆就是岩石本身,因此音響效果極佳,經常用來舉辦音樂會。主祭壇旁的管風琴由3001根管子組成、像似嵌進岩壁般的融為一體。現在岩石教堂也是一個有名的觀光景點。
外觀真的是非常的不期眼的教堂。
接下來是逛大街時間。赫爾辛基市集廣場:其南面瀕臨波羅的海,北面為北埃斯普拉納迪街,西邊為聯盟街,東邊為卡塔亞諾卡運河河口上的總統府碼頭(Linnanallas)。從這個碼頭有全年開往芬蘭城堡的輪渡。
赫爾辛基市集廣場的皇后石碑,集市廣場的中心為赫爾辛基最老的公共紀念碑,石碑是為紀念尼古拉一世的夫人亞歷山德拉皇后首次於1835年造訪赫爾辛基而豎立的。豎立的地點為沙皇及皇后從輪船上登陸的地方。卡爾·盧德維格·恩格爾設計的皇后石碑為紅色花崗岩的方尖碑,原來石碑上頂端是有銅色的地球模型,其上為沙皇俄國的象徵雙頭鷹,但因為烏俄戰爭關係,悄然移走了。
在市集對面這棟是芬蘭最高法院大樓
市集斜前方則是烏斯彭斯基主教座堂
融合古典俄式美學:烏斯彭斯基主教座堂,俗稱紅教堂,即聖母安息主教座堂,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一座東正教堂,為芬蘭正教會赫爾辛基和全芬蘭大主教的座堂,尊崇「聖母安息」,由俄國建築師設計。
看到紅教堂然後往白教堂的方向走 (有點懶得走過去,要爬陡坡)
赫爾辛基路面電車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路面電車公共運輸系統,由赫爾辛基地區交通管理局管理。芬蘭的路面電車都是自己國內設計國內生產,偶而會看到老電車在路上奔馳。
2013年,赫爾辛基路面電車的年乘客數有5.67億人次。赫爾辛基路面電車是世界上歷史最久的路面電車系統之一。
另一座俄式風格洋蔥金頂的白教堂:赫爾辛基主教座堂,是芬蘭福音信義會赫爾辛基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上,左右兩邊分別是芬蘭政府宮,赫爾辛基大學主樓和國家圖書館,它也是赫爾辛基坐標性建築。這座教堂最初是獻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直到1917年芬蘭獨立,一直稱為「聖尼古拉教堂」。
以白教堂為中心面對廣場,右手邊是赫爾辛基大學和圖書館 ↓
左手邊是芬蘭總理府,過去的名稱叫元老院宮 ↓ 政府宮曾經是芬蘭元老院的辦公地點,也曾是芬蘭銀行、芬蘭郵政總局、芬蘭海關等眾多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
現在政府宮是芬蘭總理和芬蘭司法長官的辦公地點。芬蘭財政部的大多數辦公室也在建築中。
廣場名稱: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
德國建築設計師卡爾·盧德維格·恩格爾在1830年主持修建了赫爾辛基主教座堂。但不幸在1840年時病死於赫爾辛基。1840年後剩下的建築施作工作由他的學生繼續完成修建,1852年竣工。
赫爾辛基主教座堂的建築風格為新古典主義。教堂平面為對稱的希臘十字形,四面都有柱廊和三角楣飾。主入口位於西側,祭壇位於東側。教堂有一個綠色的大圓頂,周圍是四個小圓頂,上方有12位聖徒的雕像。四個小圓頂模仿了聖彼得堡的聖以撒大教堂。由於赫爾辛基主教座堂以白色為主,古時候出海的水手看到教堂就代表了離赫爾辛基快到了,所以赫爾辛基又被稱為「白都」。現今每到重要節日教堂前的元老院廣場經常有盛大的集會或者遊行。
說到集會遊行,剛好當天下午,有高中生聯合畢業遊街"典禮" (在影片中末段) 芬蘭的一年一度高中畢業生慶典日(Penkkarit),全國高三生畢業生在這天將被「砂石車」載至市區最熱鬧處遊行,過程中可以大吼大叫、作怪撒野,丟糖果灑向路邊的民眾,已表示祝福;所有的發出的噪音都是可以被接受。遊行結束的隔天,高二生得參加一場專跳老舞曲的舞會,象徵他們即將邁入高三生活,結束前也得與自己的父母跳上一曲!
不論是狂野的遊行,或是傳統的舞會,芬蘭人透過這個儀式使孩子們深刻體會到自己將變成大人,往後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透過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提早思考未來 !!
時間過得很快,就要回到溫暖的家了,下次出遠門應該是一年後的事了~~